2024年一季度,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:
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5%,增速环比提升0.8个百分点,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6.3%;
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.7%,信息通信业收入达4469亿元,5G用户普及率突破75.9%,千兆宽带用户达2.18亿户;
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8.2%,人工智能大模型、AI终端产品加速落地,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。
数据背后,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成果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:“中国正以5G、AI、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,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。”
5G网络深度覆盖,释放普惠红利
截至3月底,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439.5万个,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%,实现“乡乡通5G”;
千兆光网“县县通”基础上,启动万兆光网试点,覆盖全国86个城市的168个重点区域;
工业领域,“5G+工业互联网”项目超1.85万个,700家5G工厂推动采矿、港口等行业提质增效。
6G研发抢占全球制高点
成立IMT-2030(6G)推进组,发布《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》等50余项成果;
开展通感一体化、无线AI等关键技术测试验证,深化与韩国、欧盟等国际合作;
截至一季度,中国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900万,为6G与AI融合提供基础支撑。
国产大模型加速崛起
DeepSeek等国产模型登顶全球开源社区下载榜,研发效率创造“中国速度”;
“人工智能+”产品超百款:AI手机、AI电脑、AI眼镜等终端加速普及,人形机器人实现“工厂里用起来”,应用于汽车制造、物流分拣等场景;
工业领域,大模型在电子、原材料等行业落地,覆盖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全流程。
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
设立60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基金,推进11个国家级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;
发布《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指南》,制定40余项行业标准,培育400余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;
工信部明确“抓供给+抓应用”策略:加强通用与行业大模型研发,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升级。
从“连接”到“赋能”的跨越
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工业大类,核心产业规模超1.5万亿元,带动经济增长近3.5万亿元;
标识解析体系:6500亿条标识注册量、50万家企业接入,构建全球最大工业数据网络;
平台生态:340余家重点平台连接超1亿台工业设备,400万家企业“上云用数”。
产业链协同创新
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聚14亿条数据,初步建成工业模型语料库;
在汽车、电子等领域,实现供应链可视化、生产排程智能化,助力企业降本20%-30%;
医疗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,全场景覆盖案例超13.8万个,推动资源均衡配置。
电信业高水平开放
一季度向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试点牌照,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超2400家(+26.5%);
鼓励外资参与5G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建,深化技术研发与市场合作。
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
中国主导制定10余项AI国际标准,推动5G、6G技术纳入全球主流框架;
人形机器人、量子通信等领域专利数量居全球前列,技术输出加速“中国方案”全球化。
政策发力方向
工信部将实施“专精特新夯基提质年”,强化数字化转型、融资支持;
推动万兆光网、算力网络等新型基建,2025年目标建成500万个5G基站;
加快人形机器人、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商业化,培育新增长极。
产业变革趋势
AI工业化:通用大模型向垂直领域渗透,制造业智能化投资年均增长超30%;
6G+AI融合:通感一体化技术或催生空天地海全场景应用,2030年市场规模望破万亿;
绿色数字协同:数据中心PUE值持续下降,数字技术助力工业碳减排15%-20%。
谢少锋总结:“中国将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以优质供给激活全国统一大市场,保持工业经济向稳向好势头。”当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,中国正以“智造”为引擎,书写全球产业竞争的新篇章。
liwang